6月22日,由中国计算机学会(CCF)主办、CCF YOCSEF上海学术委员会组织的“智能金融与去中心化支付技术:推动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应用与挑战”论坛在上海模力社区举办。此次论坛紧扣《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》实施契机,聚焦智能金融与去中心化支付前沿技术发展,旨在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金融科技高地汇聚智慧、凝聚共识。
本次论坛作为YOCSEF上海聚焦“智能金融”主题系列活动之一,紧贴国家战略导向与产业发展前沿,聚焦金融大模型、企业级智能体、稳定币治理等热点议题,集聚多方智慧,激发深度共识。论坛中,嘉宾们就“金融大模型、智能体(Agent)、稳定币”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,激发了跨学科、跨领域的思想碰撞,最终对以下五大观点形成共识。
稳定币健康发展必须构建“链下治理”制度体系
稳定币已具备跨境支付与清算的现实应用场景,其技术潜力受到关注。然而,论坛一致认为,若无“链下治理”制度护航,稳定币可能演化为影子银行风险源,威胁金融稳定。为实现稳定币合规落地,需将其纳入支付监管体系,并建立以审计、储备透明、技术可控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框架。
走向“金融务实主义”是稳定币未来关键路径
稳定币不可再被赋予“去中心化金融”终极愿景的幻想。其本质是由中心化机制维系锚定和兑付能力,且存在加密安全与算法超发等风险。因此,论坛提出通过“封闭沙盒+支付缓冲层”的渐进路径,在局部应用场景中验证其价值与可控性,以构建更加稳健的数字支付生态。
大模型发展应探索通用与垂直融合的可控架构
与会专家一致认为,金融大模型发展不应陷入“通用vs垂直”的技术分歧,而应因地制宜、融合推进。通用模型在知识迁移与生态开放方面优势显著,而垂直模型则能更好地服务金融业务的复杂逻辑与合规要求。构建“分层模型体系”,可实现差异化部署与资源最优配置。
“小而准”的行业模型路径更适合提升投资回报率
对于中小型金融科技企业及金融机构而言,盲目追求通用大模型不仅成本高昂且易失控。论坛专家建议,以“业务驱动+数据牵引”为核心,聚焦具体痛点打造“小而准”的垂直化应用模型,更能在短周期内实现投资回报率与技术价值的双提升。
须坚持“可控可用”的合规导向
金融大模型最终价值应体现在“可嵌入、可管控、可解释”。模型不仅要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与推理能力,更应嵌入风控、审计、反洗钱等实际系统,服务真实业务流程。论坛强调,构建可监管、可信任、可持续演进的AI模型治理体系,是未来智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柱。
论坛认为,面向未来,上海可进一步发挥在跨境人民币结算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、高能级要素市场集聚等方面的先发优势,持续探索高水平开放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制度衔接路径,推动智能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,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注入新动能。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